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选拔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参赛团队。学校决定,举办青岛滨海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项目要求
1.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及参赛要求参考《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建行杯”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山东赛区选拔赛方案》的通知》(附件1)。
2.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3.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
4.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5.各部门、单位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
二、参赛条件
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学院、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每名学生可以参加多个团队,但每名学生只能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团队成员应专业互补(如财务报表内容,原则上应由经管相关专业学生作为相应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
大赛分为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根据各赛道相应的要求,只能参加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参赛,其中产业命题赛道命题发布之后另行通知。
三、高教主赛道参赛方案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根据所处创业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设置参赛项目类型。
具体参赛条件及参赛项目类型如下:
1.新工科类项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工业自动化、新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2.新医科类项目:现代医疗技术、智能医疗设备、新药研发、健康康养、食药保健、智能医学、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医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3.新农科类项目: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食品营养、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农业碳汇等领域,符合新农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4.新文科类项目: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财经、法务、融媒体、翻译、旅游休闲、动漫、文创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物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工作、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四新”发展要求,结合以上分类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四新”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5.“人工智能+”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符合“人工智能 +”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结合以上分类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根据“四新” “人工智能+”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本科生组:
1.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1)参赛项目须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参赛方案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符合大赛参赛要求的,可自主选择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或其他赛道比赛(只能选择参加一个赛道)。
(一)参赛项目要求
1.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2.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原则上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实际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二)参赛组别和对象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1)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2)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1)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2)参赛项目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1)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2)参赛项目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学生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五、职教赛道参赛方案
(一)参赛项目类型
创新类:以技术、工艺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优势;
商业类:以商业运营潜力或实效为核心优势;
工匠类:以体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内涵的工匠精神为核心优势。
(二)参赛方式和要求
1.职业院校(包括职业教育各层次学历教育,不含在职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学生(仅限学历教育)可以报名参赛。
2.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三)参赛组别和对象
本赛道分为中职组、高职组。高职组分为高职创意组和高职创业组。
1.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服务模式或针对生产加工工艺进行创新的改良技术,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职业院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或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在读学生。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1)参赛项目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在读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学生(即2020年6月之后的毕业生)。企业法人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六、产业命题赛道参赛方案
(一)参赛项目类型
1.产教协同创新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于“四新”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推动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难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迭代创新。
2.区域特色产业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举办地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相关各类产业,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生态。
(二)参赛要求
1.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题参加比赛,允许跨校组建、师生共同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
2.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教师(2025年8月15日前正式入职)。
3.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
4.所有参赛材料和现场答辩原则上使用中文。
七、赛程设置
大赛分宣传动员、作品申报、学院评审排序、校赛决赛、校赛总决赛五个阶段进行。
1.宣传动员阶段
下发竞赛参赛通知;3月18日召开大赛启动会安排部署;各学院广泛宣传动员,原则上每班上报项目数量应至少达到班级人数的50%,每位同学主持项目限报1项(可参与其他小组项目)。
2.作品申报阶段
各学院请按照赛道类型及比例(高教46%,红旅27%,职教27%)于2025年3月29日前完成申报作品初审、统计,积极动员并鼓励毕业5年内的学生(2020年以后)参加本次大赛,网上提交工作待“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开通后,再组织参赛同学提交相关参赛信息,在学院及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同时提交材料,方可认定成功参赛(学生操作手册可从“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自行下载)。
3.学院评审、排序、提交材料阶段
各学院参照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附件2),开展院级项目评审工作,通过组织评委对本学院项目进行指导、路演、答辩等评审环节,对学院推报项目进行排序,创新创业教研室将及时为各学院赛事组织及评审等做好联系协调服务工作。
各学院材料提交时间暂定于2024年4月5日前,需提交的文件:
(1)商业计划书(Word版/PDF版),模板见附件3;
(2)路演课件(PPT版),模板见附件4;
(3)项目申报表(Word版/PDF版和纸质版),大赛项目申报表(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见附件5,6,7);
(4)项目排序汇总表(电子版和纸质版,纸质版需学院负责领导确认签字盖章后提交,见附件8)。
请将以上材料报送至教务处116室,各学院将所有项目的电子版材料单独建立文件夹,以“学院名称+项目数量”命名,电子版请发送至邮箱:1021090387@qq.com或用U盘拷贝至教务处郑立楠处。
4.校赛决赛阶段
学校评委会对各学院选送的作品进行评审,确定进入校赛决赛项目团队。4月9日举行校赛决赛,校赛决赛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专家组审阅项目计划书及其他佐证材料,项目团队成员现场答辩10分钟(展示5分钟、问辩5分钟)。后续将公布20项参加校赛总决赛的项目信息。
5.校赛总决赛阶段
各团队根据反馈指导意见对参加决赛的作品进一步完善,做好作品的展示和答辩准备。4月18日将在学校礼堂举行校赛总决赛。
八、大赛奖项及奖励设置
校赛总决赛设金奖、银奖、铜奖,并为获奖项目颁发获奖证书及奖杯;设优秀组织奖,奖励在大赛组织工作中推荐项目数量多、质量优的学院;设优秀指导教师奖,奖励在大赛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
校赛决赛设校级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获奖证书。
九、工作要求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教育部牵头组织的国内最高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竞赛组织及获奖情况已纳入评价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分类绩效考核、高水平大学建设等的重要指标。各学院应高度重视,成立组织机构,抓好比赛组织工作;认真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确保参赛师生充分了解大赛、积极参与大赛,扎实做好项目申报指导、遴选、推荐工作;要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竞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鼓励支持学生依托教师科研成果创新创业。
十、注意事项
1.学校将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下发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有关通知要求,视情况对校赛组织予以调整,请及时关注。
2.由于省教育厅会根据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的提交数量分配学校参赛名额,请各学院在项目评审时务必注意保证一定的数量和时间的合理分配。
联系人:郑老师 83150360
邮 箱:1021090387@qq.com
附件:
1.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建行杯”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山东赛区选拔赛方案》的通知
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
3.大赛商业计划书模板
4.大赛路演课件模板
5.大赛项目申报表(高教主赛道)
6.大赛项目申报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7.大赛项目申报表(职教赛道)
8.大赛作品排序汇总表
附件1-8.zip
青岛滨海学院教务处
2025年3月11日